您好,欢迎来到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311-85373526售后服务:0311-85373538
news center新闻中心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东路500号工大科技楼

业务电话:0311-85373526

售后电话:0311-85373538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大新闻

工大新闻

旋转闪蒸干燥机在拟薄水氧化铝生产中的应用

作者: 发表时间:2013-09-10 15:01:00

拟薄水氧化铝是生产催化剂、粘结剂的一种重要的原料,在整个工艺过程中拟薄水氧化铝的干燥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根据拟薄水氧化铝的物理化学性质(物料的原始含水率、粒度及形状、热敏性等)、干燥要求、干燥后被蒸发出来的气体的性质等因素考虑的,通常可采用干燥设备有强化沸腾干燥机、旋转闪蒸干燥机、耙式干燥机和微波干燥机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干燥通常是最重要的工艺环节之一。正确的选择和设计干燥设备,不仅能保证完成干燥作业,而且能提高产品质量。经过综合评价,与强化干燥器相比,旋转干燥器具有产能大和能耗低等优点。因此,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为山东某厂家选用日产量7吨的拟薄水氧化铝旋转闪蒸一套。
1  干燥流程简介
    旋转闪蒸干燥机干燥拟薄水氧化铝的流程如下图1。从上游过滤机过来的初始干基含量18%左右的滤饼在特制的螺旋进料器中初步粉碎后定量送入干燥室;干燥过程中所需新鲜空气由过滤器及鼓风机送入,经热源加热到所要求温度送入热风分布器;进料器送入的块状湿料和由热风分布器进入的旋转热风在干燥室中、下部接触,表层迅速干燥。由于搅拌器的搅拌、粉碎及空气的湍动,已干燥表层迅速分离下来,形成球形或不规则球形颗粒,由热气流送入分级器,较大和较湿的未干物料被分离返回干燥室,热风中的细小的合格粉料通过两级收尘器分离,空气经尾气排风机排入大气,粉料由旋转阀排出,包装出厂。
 \
                                 图1  旋转闪蒸干燥机干燥拟薄水氧化铝的流程
2  旋转闪蒸干燥机简介
    旋转闪蒸干燥机是密相流化干燥和稀相气流干燥技术的组合,是在长期从事干燥技术设计生产实践基础上,充分消化吸收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开发的高效节能产品。旋转闪蒸干燥机的底部装搅拌器,用以混合和粉碎块状湿料并保证粒子不在干燥室高温区停留太长时间,所以搅拌叶和室底及室壁都应有一合理间隙,搅拌的旋速也应合理选择。搅拌轴与干燥室底部间有良好的密封装置。分级器是一带孔的圆环,类似于孔板流量计,但有一定角度,孔直径大小和高度取决于产品颗粒的分布,当高度一定时,孔径越小,其产品粒度越细。干燥空气经热风分布器和塔壁底部的环隙进入干燥室,环隙尺寸是直接影响干燥工况的重要参数。
3  旋转闪蒸干燥机干燥系统的特点
3.1 干燥室底部呈倒锥形,热气流的流通面积自下而上逐渐加大,底部气速最高,这有利于形成上下不同粒度的均匀流态化,同时,倒锥形结构能保证搅拌器平稳运转。
3.2 旋转气流增大了物料在塔内滞留时间,有效降低了塔高。
3.3 由于搅拌器的搅拌作用和高速旋转气流,气固两相相对速度较大,体积传热系数较高。
3.4 搅拌器齿侧装有刮料板,可将甩在器壁上的物料刮回流化区,防止物料过热。
3.5 能处理粘性和非粘性滤饼,也能处理粘稠的膏状物料,并能一次性完成干燥粉碎作业,产品粒度均匀。
3.6 在处理膏状物料时,不必像喷雾干燥那样预先打浆,节省能源。
3.7 物料在干燥机中停留时间短,有利于热敏物料干燥。
3.8 由于干燥时间短,可以使用高温热风,热效率较高。
3.9 排料口附近的分级器,可以限制大颗粒和水分超标的物料排出,产品水分粒度均匀。
3.10 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4  日产量7吨拟薄水氧化铝实例
4.1 原始条件:
物料名称:       拟薄水氧化铝
初始干基含量:    18%±2%
产量:                       7吨/天
干燥用热风温度:   360~400℃
4.2  公用工程条件
干燥热源:低压蒸汽0.7MPa
压缩空气:0.6MPa
4.3  干燥终点:
干燥后干基含量:≥70%
干燥实物收率:≥99.8%
4.4 设备选型
根据以上给定的参数经物料及热量衡算并结合物料的试验情况,选用φ1400旋转闪蒸干燥系统一套。
5  应用前景
    旋转闪蒸干燥机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染料、农药、矿产、制药等行业,如H酸、酸性媒介黑、杀虫丹、糠醛渣、各种生物发酵残渣、菌丝体蛋白、冻黄、DSD酸、超细碳酸钙、碳酸钡、钼精矿粉、白炭黑、高岭土、膨润土、拟薄水氧化铝、酞箐蓝、分子筛等。
    因此,旋转闪蒸干燥机是处理滤饼、膏状物料、触变性、热敏性及颗粒、粉状物料的理想设备,在各行各业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范可正.化工生产流程图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152-154
[2] 潘永康,王喜忠等.现代干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14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