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311-85373526售后服务:0311-85373538
news center新闻中心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东路500号工大科技楼

业务电话:0311-85373526

售后电话:0311-85373538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大新闻

工大新闻

中国工业干燥技术的进展

作者: 发表时间:2012-05-31 17:11:00

摘要:自八十年代初,三十年间中国工业干燥技术发展迅速,许多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品品种由十来种发展到六十多种,商品干燥机从零发展到每年可提供23万台套,一些大型密闭式国产干燥设备,已替代进口设备装备国内重化工企业。回顾这些历程表明,工业干燥技术的巨大进步,得益于引进消化吸收及对外技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科技型企业引领行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执行,也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即市场拉动及市场竞争。文章还就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工业干燥技术干燥设备引进消化吸收对外技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科技先导

前言

    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三十多年的时间,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268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879万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0%以上,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工业干燥技术也快速发展,许多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部分产品需进口,到品种基本齐全,可满足国内高速增长的绝大部分需求,并已有部分产品出口到若干国家。目前,国内专业干燥设备生产企业近600家,干燥机品种由三十年前的十来种发展到六十多种,每年提供各类干燥设备23万台套。

    1971年我国曾作过工业干燥设备调查,当时我国专业干燥设备生产厂家极少,企业需要的干燥设备,大多只能自行试制,特殊或大型设备全部依靠进口。使用较多的主要有回转筒干燥机、气流干燥机、小型喷雾干燥机、单室圆筒形流化床干燥机、间歇干燥的卧式多室流化床、通风带式干燥机、隧道式干燥机、烘房、真空耙式干燥机、转鼓干燥机等,装置均较小。由于可选干燥机品种少,一些膏状滤饼只能采用耙式干燥机或烘房干燥,或预制成型后用带式干燥机干燥,干燥后再粉碎,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有的甚至加水打浆,再用喷雾干燥,耗能高,产量低。

1991年石化行业再次进行了小范围的干燥设备调查,共调查了12家大型石化企业的42套干燥设备,全部为进口产品,其中流化床4套,内热流化床6套,气流干燥4套,蒸汽管回转筒干燥机18套,喷雾干燥2套,桨叶干燥机6套,耙式干燥2套。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当时,尽管我国工业干燥技术已有不小进步,全国已涌现出大批专业干燥机生产企业,干燥机品种增加了许多,如振动流化床、内热流化床、旋转闪蒸、桨叶、盘式干燥机等均已研制成功,并有不同程度的推广使用,但总体水平仍较低,要求较高或大型的干燥设备,国内仍不能提供。

九十年代至今,我国工业干燥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进入该行业,极大提高了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力,促进工业干燥技术向节能、大型化迈进,到目前为止,国际上通行的干燥设备,我国均可自行设计生产,其中旋转闪蒸干燥直径已达到2m;桨叶干燥机面积达到160m2;盘式干燥机面积达到180m2,机械离心式喷雾干燥机的处理量达到45t/h,离心喷雾干燥机直径达10以上,处理量400T/H的煤调湿和100万吨/年的PTA干燥用大型蒸汽管回转筒干燥机都已开发成功,一些需要真空或氮气保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传导干燥设备已可完全替代进口,我国工业干燥技术已从简单模仿,过渡到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阶段。

1.国内当代部分重点工业干燥技术的发展回顾

1.1.对流干燥技术  Convection Drying Technology

1.1.1.振动流化床(Vibrating Fluid-Bed

近三十年来,我国自行开发最早、普及率最高的工业干燥技术,当属VFB及其衍生产品,1982年,当时的地方国营铁岭精工厂与其他单位合作,针对结晶物料,开发了弹性连杆式和双质体振动干燥机,但由于设计缺陷较大,没能转入正式生产,尔后,引进了日本强制振动型干燥机,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设计开发了GZQVFB,并于1982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企业干燥实验室,优化工艺和结构参数。产品1985年投放市场,反映非常好,到1993年,出厂已达1200台套。截止目前,国内约有400多家企业在生产这种系列产品,单机最大干燥面积可达18m2,每年市场投放量可达数千台,产品覆盖化工、轻工、制药、矿产、食品等各行业,并出口到包括日本的许多国家,一种用于十二水磷酸钠干燥的振动流化床干燥机见图1

\

1 用于十二水磷酸钠干燥的振动流化床干燥机

    经不断研究与改进,该机型已函盖许多新技术,如上盖不参振、防漏料分布板、振动电机脱离高温区等设计,提高了性能,扩大了适用范围。与此同时,天津科技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对VFB的各种工艺参数与干燥性能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促进了该机性能和结构的进一步完善,VFB对精盐干燥的现场数据显示,与常规流化床相比,蒸汽耗量降低5.7%,电力消耗下降42%;在季戊四醇的干燥中,VFB的装机容量只相当于同产量气流干燥的11%,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由于该机开发较早,国内干燥技术资料很少,研发者在mujiumdar教授主编的“Drying Technology”中,获得了许多有益启发,并聆听过mujiumdar教授在天津轻院的干燥技术讲座,开拓了视野,明确了新产品开发方向。

1.1.2.内热流化床Fluid Bed with Internal Heat Exchangers

\

2 国内生产的两种内热流化床干燥机

    在利用流化床干燥比重较小的粉粒状物料时,由于流化速度很低,导致床层面积巨大,提高了整机造价,同时因空气耗量大,排风损失的热量非常高,热效率低,带有内置换热器的流化床(见图2)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二十年前国内还不能生产这种设备。

八十年代前后,燕山石化从日本奈良、营口盐厂和应城化工厂从瑞士sulzer引进了内热流化床,分别用于聚丙烯和精盐的干燥,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营口盐厂的干燥性能,设备体积、装机容量、热能消耗、故障率、机器寿命等指标,均远远高于同期采用的VFB,尽管VFB对盐行业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精制盐行业的呼吁下,铁岭精工于1992年开始研制该产品,在精盐和己二酸行业获得小范围推广,后来,锦西化机、山东天力、石家庄工大等也分别开发了同类型产品。目前,该技术已推广到精盐、己二酸、PVC、草甘膦等大批量的干燥作业和重碱、脱硫石膏的煅烧等领域,代替原有振动流化床、流化床、蒸汽回转筒等工艺。国产大型内热流化床高达18,换热面积2000平方米,干燥强度500 kg/m2 ,能源利用效率75%,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VC内热流化床干燥机已可完全替代进口。

在结构及性能研究方面,成都科技大学、四川联合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对传热、传质及结构参数,以及工艺计算模型等作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直接被用于干燥装置的设计和应用,推动了该技术的成熟和性能的提高,在已成功运转的内热流化床中,测得管束对床层传热系数高达160320w/m2.K,热效率6080%,远高于普通流化床和纯传导干燥方式,采用不同干燥方法的草甘膦干燥参数见表1

                                          1 草甘膦的不同干燥方法对比



普通流化床干燥

气流干燥

内热流化床干燥

生产能力, t/a

    2000

3000

6000

蒸汽耗量, t/t

  0.38

0.42

0.24

动力消耗,/t

 45

56

22

热效率,  %

55

50

77

清床次数

每批

每天4~8



1.1.3.旋转闪蒸干燥(Spin Flash Dryer

过去,含水较高的滤饼和膏糊状物料的干燥,基本采用烘箱或耙式、或成型后通风带式干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有的重新加水打浆后喷雾干燥,耗能高、设备庞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八十年代中期各地进口了多台丹麦ANHYDRO公司的最新产品-SFD,用于膏状染料干燥,效率高,节能,一次性获得均匀的精细产品,用户反映极好。天津大学借鉴国外资料,在实验室对SFD技术进行了工艺及结构试验,并试制了小型样机。铁岭精工机器厂与ANHYDRO公司进行了充分技术交流,于1988年实地考察了该公司和NIRO公司的实验室,并进行了物料试验。在原化工部支持下与大连理工大学、吉林染料厂合作,开发了SFD系列产品,投放市场获得一致好评,原化工部涂染处多次组织行业推广会,宣传SFD的优势,产品很快被市场接受,至今,该机已属于国内除VFB外普及率最高的干燥机品种之一,在众多行业获得大面积推广,全国绝大部分专业干燥机生产企业都在生产该种干燥机。

目前,该技术型普齐全,最大直径已达2m,已较好的解决了设计、生产和使用中的许多技术问题,如塔径、塔高、进口风道、环隙、搅拌翅、分级器等结构的计算和设计模式,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配套燃煤热风炉技术,拓宽了SFD在高温领域的使用范围。

1.2.传导干燥技术(Conduction Drying Technology)

121.盘式干燥机(Plate Dryer

盘式干燥机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技术,原苏联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利用它大批量处理褐煤,但由于结构较复杂,没有继续得到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后出现的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使节能为最大特点的盘式干燥机重新成为亮点,德国KMPT公司首先将他精细化后引入化工行业,节能效果显著,作业环境好,尤其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的干燥作业中,显示出了极高的性价比。

国内最早关注这一技术的是上海化工装备研究所,1984年研制了一台直径2.2m,面积32m2的盘式干燥机,用于色酚AS和二三酸干燥,试验表明,总能耗大大低于耙式和箱式干燥器。

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主创者为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的研究生课题就是盘干机,带着这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大力发展节能高效传导干燥设备的目标,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节能收益,迅速为市场认可,至今该产品已推广应用近千台,最大直径3m,最大面积180m2,在聚甲醛大型氮气保护干燥机的国际招标中,以优异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成功击败国外公司的竟标,获得了在全行业推广使用的宝贵机会,替代了进口,图3

\

3 正在安装的2台大型盘式干燥机


正在安装的2台大型盘式干燥机,直径3m18层加热盘,采用了氮气正压操作、机械密封、带压给排料等许多新技术。

    工大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先导,对盘干机的各种结构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掌握了多项技术专利,完善了设计计算程序,目前正在作直径5m以上的更大型化和机电一体化开发工作。

122.桨叶干燥机(Paddle Dryer

桨叶干燥机是一种新机型,最早由德国开发设计,后来日本奈良公司引进了该技术,开发了规格齐全的系列产品,并在应用上下了很多功夫,使之成为当代有代表性的搅拌类型传导干燥设备之一。但我国在七十年代以前没有研究、设计、生产和使用这种干燥设备的报道,八十年代前后,国内有单位进行了小型号机的试制,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推向市场。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我国先后从日本奈良引进了十多台桨叶干燥机,用于聚丙烯、SAN、靛蓝等的干燥,均取的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节能效果显著,对我国干燥机生产和应用行业影响都比较大,过去,我国类似物料采用其他方法,要么耗能高,要么效率低,显然,国内需要这种干燥机,但引进设备价格昂贵,一台一百平米左右的桨叶干燥机,价值近八十万美元,大面积推广使用有困难,为此,经石化总公司协调,在对引进产品消化吸收基础上,多单位协作,由兰州化机院于91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60m2桨叶干燥机,用于SAN干燥,并一次开车成功,积累了传热设计、设备结构、功率计算等方面的经验,为该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民间应用新技术的热情也非常高,呼吁尽快实现国产化,之后,三门峡化机厂、石家庄工大等很多单位从不同层面相继参与了对该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极大推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普及,目前,数十家企业在系列化生产桨叶干燥机,推广使用的物料已达数百种,加热面积高达160m2,四轴桨叶也已系列化生产,使我国节能传导型干燥装置又多了一个新品种。

123.蒸汽管回转筒干燥机(Steam Tube Dryers

我国研究和使用STD较早,在氯碱行业被称为蒸汽煅烧炉,第一台STD1964年用在大连碱厂,后来又自主研发了先进的自返碱蒸汽煅烧炉,现该产品基本成熟,在氯碱行业普及率较高,但其他行业应用极少。

聚合物行业应用该技术始于70年代,由燕山石化引进德国产品,用在PTATA干燥上,截至1992年,国内大化工企业共引进了18STD,促进了该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但聚合物行业与氯碱行业显然不同,要求STD具有更大的单机产量,更稳定的无故障连续运转时间,密封性能更完善,研制难度很高,因而,国内自主研发开始较晚,在化工装备总公司统一协调下,中国成达、天华化机等单位参与了研发工作,到90年代中期,解决了筒体设计制造、给排料以及大直径动态密封技术后,国内开发的直径3.2m,长度17m,加热面积700m2STD开始装备企业,目前,国内已可以生产直径4.2m以下各型号STD,用在PTATAHDPE、铜矿粉、褐煤、煤调湿、石膏、重碱等物料的干燥和煅烧上,100万吨/PTA干燥项目,330/小时和400/小时煤调湿大型STD装置都已实现国产化,为我国大型传导干燥技术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

124.真空带式干燥(Vacuum Belt Drying

真空带式干燥机在国外已应用很多年,德国E&EMerk、瑞士Bucher、日本大川原、日坂和印度一些公司均在批量生产这种干燥机,该机可在真空状态以较低温度干燥热敏物料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料,产品品质高于对流干燥,干燥效率和成本优于冷冻干燥,使用范围已由咖啡行业逐渐推广到食品、化工、制药、浓缩果汁等行业,我国在2000年前仅有少量进口,没有研究和生产者,但随着高档食品及中药提取物干燥的需要,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及浙江大学等,先后研制了实验机,对部分中药提取物和水果进行了干燥试验,上海、温州的一些食品机械厂开始研制该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产品水平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在中药提取物,如双黄莲、灵芝、丹参、复方丹参、穿心莲、苦参、当归以及食品保健品行业,如多聚低糖、咖啡、麦精、果珍等干燥上取得成功。对粘性高、易结团、热塑性、热敏性的药物或不适宜于采用喷雾干燥的物料,又增加了一种很好的选择。

国产真空带式干燥器已是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最大干燥面积可达200m2,传送带采用PTFE材质,厚度0.6mm,传热好,不粘料。给料、布料、传送带纠偏、带速、加热和冷却温度、排料、CIP在位清洗等工序,全部自动化操作,计算机控制,产品完全符合GMP要求,真空带式干燥机的流程与工作原理见图4

\

4  真空带式干燥机的流程与工作原理图

1-原料罐;2-螺杆计量泵;3-布料装置;4-加热(冷却)板;5-真空干燥室;6-切料器;7-输送带系统;8-螺旋输料器;9-粉碎器;10-上下截阀;11-排料罐;12-抽真空系统

1.3.企业的干燥实验室建设

工业干燥技术涉及多种不同学科,处理的物料千差万别,物料物性的每一细微差异都会对干燥装置的结构产生特殊要求,对干燥过程产生巨大影响,而大部分这种要求和影响很难依靠现代科技手段事先预测并量化,只有经过物料的实际干燥实验才能得以揭示,干燥实验室对于生产企业至关重要,认识到这一点是早期开发企业经过长时间摸索获得的,八十年代初,铁岭精工研制的新型干燥设备在使用中不断出现故障,技术人员必须频繁地到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售后服务成本高,还给用户带来很大不便,能否在厂内安装实验机,实地检测干燥机结构和物料的干燥性能,以降低新产品开发、改进及推广成本?于是在1982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企业干燥试验室,安装了成套实验型VFB设备及检测仪表,进行了较全面的结构及工艺参数实验,对促进VFB的完善和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内大部分稍有规模的生产企业都设有不同程度的实验装置,一些重点企业实验中心也相继建立,如天华化机院的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天力公司的山东省工业节能研究中心实验室、石家庄工大公司的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见图5)、青

\

5 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1000m2实验室一角


海三四一九公司的青海省重点科学技术实验室、中国农机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的太阳能干燥工程实验室等等,这些实验室均建有不同规模的实验台架和相应的检验检测仪器仪表,可对物料作不同干燥机型的实地实验,从中优选合适的干燥机品种和工艺条件,减少选型的盲目性,推广节能型干燥方法。同时,实验室又是产品结构与性能改进的基地,企业通过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模拟试验等形式,不断完善现有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及性能。

14.干燥技术研究、专利及技术交流

中国工业干燥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前期以市场拉动为主,干燥设备的使用超前于研究,往往是一种干燥设备已获得相当规模的使用,而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仍较少。但近十几年则与早期不同,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均以课题研究为先导,这些项目技术含量高,技术基础工

                                \           

                            图6 国家文献库收录的干燥文献数量对比

作踏实,新产品开发方向明确,效果一般都较好。但不论前期和近期,我国工业干燥技术的研究工作始终在稳步前进,从已收入国家文献库的干燥文献数量看(见图6),八十年代总计只有236篇,而近十年,数量猛增到3616篇,是八十年代的十五倍多,反映了我国对干燥技术感兴趣,从事干燥技术研究的人员在不断增加,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与国家整个干燥技术水平的提升相辅相成


民间专业性的技术交流活动频繁,1986年开始,由干燥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至今已召开到十二届,会议论文水平不断提高,涉及的交叉领域不断扩大,对国内干燥技术的交流、发展和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他形式的专业干燥技术交流会也蓬勃发展,如冷冻干燥、农产品干燥、红外干燥、木材干燥等。在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干燥技术科研队伍,广泛开展干燥技术的基础研究、工艺研究及设备结构研究,使我国干燥技术正向世界水平迈进。

三十年来国内有关干燥技术的专利申请也有强劲发展,申请的专利数量统计如图7所示,由图中可看出,与八十年代相比,近十年的专利申请增长了20倍,高过干燥文献的增长率,表明国内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企业更加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专利绝大部分属于实用性干燥技术,对国内工业干燥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

                                     图7 三十年来国内干燥专利申请数量对比图

2.发展模式浅析

21.引进消化吸收及对外技术交流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干燥设备的数量及品种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国内短时间不能满足,于是,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各地陆续有选择的进口了大批国外先进干燥装置,为国内企业借鉴、消化吸收提供了方便条件,缩短了新产品研发时间,我国主要新型干燥机品种的研发,大部分有消化吸收的背景,如VFBSFD、大型离心喷雾、盘式、桨叶、蒸汽管回转筒、管束、VBD等,只有通过这些途径,在不太长时间里,我国工业干燥技术才可能作到基本门类齐全,满足市场需求。

在引进先进技术同时,为更快提升国内工业干燥技术水平,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国家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组建合资、合作企业的战略,如当时的铁岭精工曾考察过许多国际著名干燥技术公司,如丹麦ANHYDRONIROAPV,瑞士SULZERESCHER WYSS,日本大川原、玉川,美国CHIEFBEARD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电力公司等,参观对方的实验室、工厂,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设计、管理理念和加工工艺,对促进国内工业干燥技术的发展作用巨大。

在走出去的同时,聘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或短期工作,例如,国际著名干燥技术专家,国际系列干燥会议发起人mujumdar教授,从1984年开始,曾六次来华讲学,到企业,到大学,将国际最新干燥技术成果介绍给中国,使活跃在国内干燥技术领域的绝大多数科研和技术人员获益匪浅,直接推动了很多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国内工业干燥技术的发展,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起着特殊重要作用。mujumdar教授还支持并参与了国内当代最具影响的干燥技术巨著“现代干燥技术”的编写和出版,促进了新型干燥技术在中国的推广。

22.产学研结合

在我国,每一种干燥技术的开发和完善,都离不开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支持与合作,产学研结合造就了目前繁荣的干燥技术市场,比如,SFD的开发与推广,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单位都投入了很多力量;VFB的工业化与天津科技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工作密不可分;天津大学与山东天力就内热流化床开发,合作为企业培养研究生,则开启了校企的新一种合作方式。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自己长处,共同推进干燥技术进步。

23.科技型企业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早期工业干燥技术水平较低,行业内中小企业居多,产品开发以简单模仿为主,你有我有,无序竞争。近十多年,科技型企业逐渐主导市场,产品开发以科技为先导,以研究课题或国产化成果为依托,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干燥技术相继问世,形成了一些科技型公司独特的产品和售后服务优势,为市场所接受,大大提高了我国整体干燥技术水平。如STD和桨叶,均是化工装备总公司的国产化研究课题,天华化机早期参与了该项目,在课题研究、新产品试制过程中,逐步完善了结构与工艺设计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诀窍和市场影响力。盘式干燥机是石家庄工大在河北工业大学几届研究生课题基础上开发的产品,对物料运行、耙叶、加热盘等参数及其对干燥性能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节能的传导干燥技术推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山东天力公司虽然在国内开发内热流化床较晚,但他们与天津大学合作,将内热流化床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的的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使他们的产品最终后来居上,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对干燥机市场的示范作用,保证了产品开发的正确方向,避免了简单模仿及恶性竞争,维护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24.市场拉动与市场竞争

干燥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有需要才有发展,市场拉动是干燥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正是由于国内经济平均每年高于10%的增长,才产生了工业干燥技术的高速发展。某些化工物料的发展与某种干燥机的开发往往直接关联,如精制盐行业产量的不断扩大,催生了高效VFB以及内热流化床技术的诞生;染料与颜料行业的大发展,则使SFD以及桨叶成为众多生产企业争相开发的新产品;聚合物及大化工行业生产的需要,导致大型密闭式蒸汽管回转筒干燥机的问世,等等。

合理的市场竞争,是淘汰落后产品,激励企业研发节能高效新产品的良好途径,国内现有各种经济形式的专业干燥机生产企业近600家,几乎没有哪个产品是独家生产的,有的同一品种生产企业甚至多于400家,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企业要生存,只有将产品做好,作精,服务到位,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中国工业干燥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3.工业干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现有干燥技术的创新

    尽管现有工业干燥技术已基本可满足大部分物料的干燥需求,但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并非完全令人满意,现有干燥技术的改进及创新仍是工业界长时间内的主要工作,以期达到结构优化,性能优异,更加节能的目标。

2.大型化及工程成套化

目前国内干燥设备均以小型单元操作为主,效率较低,只能被动的适应上下序工艺要求,难以优化干燥工艺参数,未来应发展大型高效设备,连同上序的蒸发、结晶、过滤,以及后序的包装、仓储等一并考虑,使干燥工艺真正融入到制造产品的工序中去,向用户提供交钥匙工程,发挥干燥装置的更大性能。

3.以物料为核心的专业化生产

目前国内以通用型干燥设备为主,企业的主要技术是制造技术,对处理的物料缺乏充分了解,即或有干燥试验室,也大多只是可干燥性实验,不能针对物料进行详尽的工艺试验,产品性能难以提高。今后应发展专业型干燥机品种,如精制盐类结晶物料干燥设备,高岭土类非粘性滤饼类干燥机……等等,企业应对物料物性作全面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改进和工艺参数调整,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

4.推广节能环保型工业干燥技术及新型干燥技术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缺,推关节能型干燥技术势在必行,从能源利用率看,传导型干燥方式比对流型干燥方式平均节能20%~50%以上,环保也较好,应大力推广使用。

实践证明,控制物料含水率在一较小范围内,可显著提高热效率,因而,应提倡水分分段干燥的组合型干燥方式,如喷雾与VFB组合、桨叶与对流组合、桨叶与盘干组合……等。

开发和推广过热蒸汽干燥等新型高效节能方法。

5.更完备的干燥实验设备及检测检验手段

    优化现有干燥设备的结构和工艺参数,离不开干燥实验室,今后应大力加强现有实验室建设,充实传热、传质、热流量等检验检测手段,尤其应加强物料物性及对干燥效果影响因素的检验检测手段。开放部分装备较好的实验室,提升全行业的干燥技术水平。

6.开发实用的在线水分检测系统,提高工业干燥装置的自动控制水平。

      

1.化工部化工设备设计专业技术中心站. 国内干燥设备调查. 1971. (未公开发行刊物)p18~24

2.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等.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系统干燥设备调研报告. 1992. (未公开发行刊物)p49~51.

3.王喜忠,萧成基. 近三十年来我国干燥技术的发展概况. 干燥技术与设备. 20054. p 155~156.

4.史勇春,柴本银. 中国干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通用机械. 200610 . p 10~14.

5.孙中心等. 石化系统干燥技术的发展状况. 第八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21. 哈尔滨. p 363~367.

6.张杰. 我国大型干燥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 现代物流报. 20083.18.

7.宫振祥. Mu j u md a r 教授与中国干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干燥技术与设备. 20053. p 103~106.

8.潘永康,王喜忠. 现代干燥技术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史永春等译. 干燥过程原理与设备及新进展-Mujiumdar关于工业干燥技术的论述.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10.杨大成等. 上盖不参振的振动流化床干燥机. CN2077531U.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1991-5-22.

11.秦盛祥. GZR20X90大型振动流化床干燥机在我厂使用情况. 中国井矿盐. 19945.  p 27~28.

12.彭荣华等. 振动流化床在季戊四醇干燥中的应用. 河南化工. 20023.  p 29~31.

13.杨阿三等. 内加热流化床在草甘膦干燥中的应用. 浙江化工. 200310.  p 37~45

14.王惠良. 朱大敏. 板式干燥器及其应用. 化工装备技术. 19863.  p 8~15

15.张继军. 盘式连续干燥器结构及其干燥性能的研究. 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1991.

16.屠之龙. 桨式干燥器的开发及应用. 化工装备技术. 19944.  p 22~25.

17.詹仲福,赵旭. 煤调湿装置蒸汽管回转干燥系统研究. 第十一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8. 北京. p 279~284.

18.曾 艳, 刘雪松. 丹参浸膏真空带式干燥工艺的研究. 中草药. 20062.  p 196~198.

19.殷竹龙,朱国琼. 带式真空干燥技术在穿心莲浸膏干燥中的应用.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76.  p 57~59.

20.刘一横等. T A干燥机国产化技术. 化工设计. 2 0 0 0 , 1 0 ( 3 ).  p 29~31.